三亿(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欢迎您,注册送好礼。

更多关注

小学体育教师进修总结: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之路

2025-10-03 momo119655 471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一名一线小学体育教师,我始终坚信“学无止境”——唯有持续更新教育理念、精进专业技能,才能回应新时代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近期参与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研修班”,为我搭建了系统性成长的平台。现将三个月的进修经历、实践收获与未来规划总结如下:

小学体育教师进修总结: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之路

一、进修背景与目标:锚定成长方向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正从“技能优先”向“素养育人”转型。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逐渐暴露出两大短板:一是对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理解浮于表面,二是教学方法创新乏力,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基于此,学校推荐我参加本次进修,核心目标锁定为 “更新教育认知、突破教学瓶颈、构建高效课堂” ,力求通过系统学习实现个人专业成长与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双向奔赴。

二、核心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升级

本次进修以“核心素养落地”为主线,围绕理论建构、技能强化、方法创新三大维度展开深度学习,每一项内容都为我的教学实践注入了新动能:

(一)新课标深度解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专家的专题讲座与小组研学,我对新课标中“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理念有了具象化理解。尤其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维目标的拆解,让我意识到体育教学绝非简单的“练动作”——在教授排球垫球时,不仅要规范击球部位,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团队配合中责任与信任”;在长跑训练中,不仅要追求速度提升,更要培养学生的“坚持到底”意志品质。这种认知转变,让我重新审视每一节体育课的教育价值。

(二)专项技能与教学方法:从“模仿者”到“创造者”

针对小学体育高频项目(田径、球类、体操),研修班邀请省级冠军教练与特级教师现场示范。我重点攻克了短跑起跑技术细节(如蹬地角度、摆臂节奏)和足球脚背正面射门的力量控制,这些技能的提升让我的示范教学更具专业性。更关键的是,学会了“情境教学法”“分层递进法”等创新模式:在立定跳远教学中,用“小青蛙过河”游戏替代机械练习,将技术要点转化为“蹬地有力像弹簧,腾空展体像飞燕”的口诀;针对不同体能学生设计“基础组(连续跳5次)、提高组(连续跳8次)、挑战组(负重跳)”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就感。

(三)信息技术赋能: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支撑”

借助智能设备与多媒体技术,我掌握了体育微课制作、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例如,用“Keep”APP记录学生50米跑成绩,生成“速度-时间”曲线图,帮助学生直观看到进步;制作“武术基本手型”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预习动作名称与要点,课堂上专注纠错与互动,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有效尝试。这些工具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应用: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课堂的样子”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将进修所得融入日常教学,以下是两个典型课例的复盘:

小学体育教师进修总结: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之路

(一)“快乐篮球”单元:让技能学习充满乐趣

针对三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以“篮球基础技能+团队协作”为核心的6课时单元。首节课用“篮球接力赛”激活兴趣,第二节课通过“分组对抗”练习传接球,第三节课则以“投篮挑战赛”巩固技能。课后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表示“这是最期待的课”,原本对篮球抵触的孩子也能主动参与。同事听课后评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技能训练与情感培养结合紧密。”

(二)体质健康数据对比:用实证说话的成长

本学期开学初与期中,我对任教班级学生的体测数据进行纵向对比。通过进修中学到的数据分析方法,我发现学生在耐力跑(50×8往返跑)柔韧性(坐位体前屈) 项目上进步显著,平均成绩分别提升12秒和3厘米。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分层训练”理念的落地——为体能弱的学生定制“慢跑+拉伸”组合练习,为体能强的学生增加“间歇跑”挑战,既保护了后进生的信心,也让优等生突破了极限。

四、反思与不足:在自省中寻找突破点

尽管进修带来诸多收获,但在实践中我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局限:

(一)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待提升

面对农村学校有限的体育器材(仅有的篮球、足球数量不足),我未能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如用竹子自制接力棒、利用操场坡道开展“登山比赛”),导致部分教学内容因条件限制难以有效实施。

(二)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

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动仍停留在表面——如在数学课测量跑步距离、语文课写运动日记等形式单一,未真正实现“以体载德、以体益智”的深度融合。例如,若能结合美术课设计“奥运海报”,结合科学课探究“运动中的能量转换”,或许能让体育学习更具综合性。

(三)特殊学生个性化指导缺位

对于体质较弱或运动协调性差的学生,虽采用了分层教学,但仍缺乏系统的干预策略。例如,一名四年级男生因肥胖导致跑步困难,我仅给予“降低强度”的通用建议,未针对性设计“减脂+体能”组合方案,需进一步学习特殊儿童体育教育知识。

五、未来发展规划:以专业为舟,渡学生成长之河

基于反思,我制定了“短期攻坚+长期深耕”的发展计划:

(一)深耕校本教研,打造共享生态

牵头成立学校体育教研组,每月开展“进修心得分享会”,将“情境教学”“分层训练”